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學術研究

本校教師執行計畫每年穩定維持約300件,總金額約2.2至3.2億,平均每年每位教師執行案件約1.22至1.30件,平均金額為93.08萬至125.67萬元。近三年,教師共發表論文等約530篇、研討會論文約510篇、專書51本、展演活動225場,獲學術、創作、競賽、展演等獎項榮譽達51人次。
為了鼓勵老師積極從事研究,除了獎勵已提撥管理費之計畫主持人外,對於教師申請國科會或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未通過者,亦透過初審及複審之機制,每件計畫最高補助10萬元,2020-2024年共補助55件,獲補助之計畫再獲得計畫之件數共13件。
2024年研究計畫約366件,與永續高度相關研究為222件,佔39%,各學院及行政單位計畫符應SDGs之件數列表如下。
2024年各學院的永續相關比例為:教育學院36%、人文學院30%、理工學院45%、環境與生態學院43%、藝術學院37%、管理學院13%、其他單位33%。

2024年SDGs研究計畫統計:SDG4 優質教育163件;SDG3 健康與福祉25件;SDG9 工業、創新基礎建設25件;SDG7 可負擔能源22件;SDGs8就業與經濟成長26件;其他SDGs共105件,涵蓋環境、經濟成長與社會平等等領域。

學術發表總篇數逐年下降,2022年發表115篇,2023年為99篇,2024年為83篇。各類型期刊中,SCIE發表數量最多,分別為71篇、50篇、53篇;SSCI次之,分別為22篇、28篇、14篇。

研究案例分享
推動「TAIDE臺英語共學家庭計畫」雙語教育,展現生成式AI創新應用
資工系李健興教授團隊執行國科會產學合作計畫,邀請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共同推動「TAIDE臺英語共學家庭先導計畫」,透過TAIDE臺英語機器人軟硬體學習工具,促進中小學生及其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進行臺英語共學,強化本土語言的傳承與國際語言的學習。於2024年9月30日統計至2024年12月底,人機互動學習資料筆數已超過10萬筆,臺英語教學模式不僅激發學生對台語的興趣,也提高學習效率。

此外,李健興教授與合作廠商共同研發「台英慧虛擬聊天機器人」,並於沙崙資安院舉行「台英慧虛擬機器人啟動記者會」,展現生成式 AI 技術在臺灣台語與英語雙語教育中的創新應用。同時,帶領團隊已在日本、馬來西亞、香港及臺灣進行場域驗證,期望可以提升至高中或大學生台英語對話能力。李健興教授榮獲2023年國科會產學計畫成果發表暨績效考評會海報組優良獎,在此領域的成果備受肯定,並接受自由時報、中國時報、中華日報及今周刊等媒體報導。
李健興教授與合作廠商共同研發「台英慧虛擬聊天機器人」,並於沙崙資安院舉行「台英慧虛擬機器人啟動記者會」,展現生成式 AI 技術在臺灣台語與英語雙語教育中的創新應用。
感測科技的實踐與突破
電機工程學系許正良教授,四度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公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行榜」,展現其在感測器技術領域的卓越貢獻。許教授表示,研究方向的選擇需考量效益與應用性,感測技術因其高效與廣泛應用價值,成為他的研究重點。

在氣體感測領域,他提及一氧化碳感測器可保障家庭安全,並強調工業環境中硫化物偵測的重要性。光學感測方面,紫外線感測器能協助民眾預防紫外線傷害,實踐科技改善生活的理念。對於頂尖科學家的榮譽,許教授視其為研究歷程的里程碑,並強調創新與實用性的平衡,才能使研究更具影響力。透過他的努力,感測技術不僅推動學術發展,也為社會帶來安全與便利,未來在更多領域發揮更大價值。
電機工程學系許正良教授獲ICECC 2023最佳發表獎。
突破界線–生物科技探索
生物科技學系張德生教授長年專注於生物轉換技術,透過開發新分子,探索其潛在藥用價值,並結合化學研究,推動疾病藥理的突破,特別是在中藥修飾及新分子開發方面卓有成效。更多年榮登「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行榜」,並於2024年在Biotechnology-Chemical Physics領域名列全球前500。

張教授認為,生物科技不僅限於醫學,未來將影響更多領域,帶來重大科學與社會變革。他始終保持研究熱情,不因榮譽而改變初心,並積極推廣研究成果,期待技術能廣泛應用。張教授亦投入國際合作,如日本九州大學及馬來西亞沙巴大學,共同開發新分子。他鼓勵年輕學者專注研究、保持熱情,勇敢迎接挑戰。未來,他將持續探索天然分子,推動生物科技創新,為人類健康及科學進步貢獻力量。
生物科技學系張德生教授研究生物轉換技術,透過開發新分子,探索潛在藥用價值。

首創咖啡渣轉化為高性能儲能碳材料的永續再利用技術
臺灣每年飲用超過28億杯咖啡產生約5.5萬噸的咖啡渣,現行以掩埋或堆肥方式處理咖啡渣,不僅會造成土壤汙染也會釋放甲烷等溫室氣體,造成環境負擔。鑒於此,本校材料系林建宏教授帶領團隊經過7年的努力,成功將咖啡渣轉化為多孔片狀高性能超級電容關鍵電極材料,其儲能效能更是達到市場現有產品的兩倍以上。

此項技術成果在「2024綠能轉換永續未來-智慧科技應用創意競賽」中,獲得臺南市政府綠創實踐組第二名的肯定,充分彰顯了其環保與商業價值。此項技術不僅為咖啡渣環境處理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也展現出臺南大學在綠能轉型與循環經濟領域的研究成果。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與商業化進程加速,未來有望在降低環境負荷與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材料系林建宏教授首創將咖啡渣轉化為高性能儲能碳材料的永續再利用技術。

環境教育進入偏鄉,共創生態學習新篇章
本校環境教育綜合營隊以「鳥類與生態」為主題,專為偏鄉地區的國小生所設計,旨在提升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認識與保護意識。本次營隊由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主任王一匡教授帶領,與台南市野鳥學會及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共同合作,落實南大社會責任與上海商銀「愛地球‧挺環保」ESG兩大目標。參與對象主要為台南市將軍區鯤鯓國小及七股區龍山國小學童,營隊活動結合戶外觀察與室內課程,帶領學生探索當地鳥類的多樣性、生態習性及透過辨識鳥類的軟體,MERLIN,教導學生如何使用該軟體,結合遊戲與小組討論,讓學生深入思考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並探討環境相關議題。
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王一匡教授帶領學童探索台南市將軍區與七股區鳥類的多樣性、生態習性,並學習如何辨識鳥類,推廣環境生態教育。

2024 臺日SDGs永續科技研習營
本校環生學院與日本大阪公立大學於2024年2月18日至24日共同合辦「2024 臺日SDGs永續科技研習營」,活動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統式思考方法及日本Society 5.0的概念,設計內容豐富且多元,從理論學習到實務體驗,充分展現了跨國合作的價值。企業參訪和田野調查包含至「角野曬染株式會社」角野曬染、大金空調及HORIBA,讓學生能親身感受環保技術與創新的應用場景。

此外,活動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也具有明確導向,從環境議題的辨識到解決方案的設計,均有清晰步驟和實踐空間。學生不僅學習到永續科技相關的知識,還有機會跨文化交流,理解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對未來推動更廣泛的永續發展具有啟發性。
環生學院與日本大阪公立大學於2024年2月共同舉辦「2024臺日SDGs永續科技研習營」,促進學生實地體驗環保技術與創新應用,拓展國際視野。

社群分享 /

圖示:facebook 圖示:line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