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社會共融及學生實習

南大USR目標
校務支持系統執行重點目標:「發展在地導向的教學研究,促進在地社區經濟自主」及「培育在地所需人才,建立社區永續發展特色」。
  • 導引各學院建立USR課程地圖:鼓勵各院系將社會實踐融入課程架構,持續與在地社區合作投入在地議題,以議題為導向增強師生參與動力,並將學習突破場域限制,融入地方並與之共學。
  • 持續深化社會實踐課程模組化:在地問題與需求涵蓋領域廣泛,更需要不同的專業共作協助,透過各系所能力培養及跨領域對話及專業媒合,以利社會實踐課程模組精進,切合社會所需。
  • 社會參與資源平臺之建立:社會參與辦公室扮演溝通與整合資源之平臺,持續積累本校社會實踐資源,啟動社會參與資源平臺建置之資料儲備,積極導入與轉介校內外資源,創造在地社群量能串聯,落實師生共學共享。
  • 社會實踐學院之規劃:以各領域之專業強化各USR Hub計畫模組系列課程之縱向延伸及橫向連結,並結合通識課程,以利社會實踐學程化,逐步發展社會實踐學院。

推動願景
本校社會實踐發展歷經探索期形塑無邊界大學,建立各學院之跨域在地課程,協助在地創生;奠基期持續開展社會實踐課程、師生共學社群等社會實踐教育學範疇;第三期USR 計畫邁入發展期,進一步發展偏鄉教育學、完備社會實踐課程模組及精進各項社會實踐計畫。持續發展並深耕臺南在地,擴散善盡社會責任之成效於全臺各地,傾全校師生之力積極投入跨界合作協力共構,運用院系專業能力參與解決在地問題,回饋在地需求,使本校大學社會責任落實兼具廣度和深度,並透過發展在地導向的教學研究,促進在地社區經濟自主及培育在地所需人才,建立社區永續發展特色,進而精進永續實現「在地創生」、「社會創新」、「深耕在地」、「國際接軌」等目標,呼應本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書「具卓越教學、特色研究並能實踐社會責任與國際接軌的永續大學」之願景。
USR推動歷程自探索期邁向精進期,逐步建立跨域學程、強化師生參與、深化社會實踐。從課程設計到組織化運作,透過多元實踐計畫與國際合作,形塑永續投入與在地連結的高教典範。

推動方式與創新作為
  • 為整合並有效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工作,108年起設置校級單位「社會參與辦公室」,由副校長擔任辦公室主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擔任辦公室執行長,視業務需要成立工作推動小組,聘請校內外專家共同規劃、執行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辦公室設專任助理一名執行行政業務工作。
  • 本辦公室由副校長擔任主任,以校務發展高度統籌推動USR計畫,邀請曾主持大型整合型計畫師長擔任主持人,以課程方式加強計畫執行深度,支持各學院提出USR計畫方案,讓USR計畫得以多面向且永續執行。
  • 協調校內經費資源挹注,學校投入的經費資源包含校務基金、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經費,並拓展計畫團隊所需硬體設備及空間,協助爭取公部門及企業資源,給予最大的支持。
  • 檢視調整相關機制促進USR發展:修訂「社會實踐微學分課程推動要點」、訂定「推動社會實踐績優教師獎勵要點」等。
本校社會責任辦公室由副校長擔任主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兼執行長,以校務發展高度統籌推動USR計畫。透過課程方式深化計畫執行內涵,並積極支持各學院提出USR計畫方案,促進多面向之推展且永續執行。

策略方針
為緊密連結本校社會實踐參與團隊師長,本校由副校長召集社會參與辦公室執行長及USR計畫主持人與USR Hub計畫主持人每月定期召開「社會實踐、在地永續會議」,每月落實計畫評核追蹤管考,緊密溝通了解計畫執行現況,集思廣益適時且有效地解決計畫執行,為本校凝聚社會實踐共識,發展社會實踐基地之起源。

南大USR整合協調機制流程
本校社會實踐以四個面向推動執行,包含校務核心支持系統(Great 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USR Hub)、外部資源鏈結(USR+CSR),系統性發展並長期投入,以期整合教育、人文藝術、科技、經濟及生態永續資源,以偏鄉教育優質化、自造輔具全國化、藝文共融在地化、文化傳承特色化、環境保育永續化及人才培育系統化等作為推動主軸,為在地注入本校特有的人文關懷精神。
本校社會責任以四個面向推動執行,包含校務核心支持系統、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外部資源鏈結,藉由發展在地導向的教學研究模式,促進社區經濟自主,並培育在地所需人才,逐步形塑具永續特色之社區發展藍圖。
2024年社會實踐場域涵蓋遍及多個地區,「偏鄉教育補給站3.0」計畫場域涵蓋臺南市七股區、中西區等地;「幸福集氣 讓愛延續」則深入全臺各地區,展現本校深耕社會、回應社會需求之積極作為。
2022-2024年預算與指標規劃顯示,投入經費從7,702,368元增至10,491,712元。執行件數、參與教師及學生數量均顯著成長,合作場域由34處增至44處,課程導入數量從41門提升至44門。

模組化課程開設數44門、社會實踐課程開設數21門。
課務發展支持措施實際成效
  • 模組化課程支持計畫永續發展:為使USR計畫永續執行,鼓勵各主持人開設模組化課程,2024年USR-Hub共開設44門模組化課程,另有通識教育中心微學分課程,以跨院系所開設相關課程,廣納更多不同專業學科同學參與計畫。
  • 開設社會實踐課程給予支持:本校於2021年修訂「鼓勵教師開設社會實踐課程要點」,擴大至兼任教師可開設社會實踐課程並提供支持。2024年共補助6堂社會實踐課程補助金額18萬元。
  • 健全社會實踐獎勵機制:對於USR及社會實踐相關計畫之執行績效貢獻顯著之教師,推動「國立臺南大學推動社會實踐績優教師獎勵要點」每年遴選社會實踐績優教師,並頒授獎助金新台幣3萬元整。本案於113年度首度施行後,共有四位師長-教育系歐陽誾教授、特教系林千玉教授、戲劇系王婉容教授及視設系李香蓮教授獲此殊榮。
建立教師社群支持輔導教學創新
綜整本校USR計畫執行團隊行政主管及計畫主持人橫跨本校六大學院,包含教育學院、理工學院、管理學院、藝術學院、人文學院及環境與生態學院。共組【社會實踐教師社群】,每月定期聚會分享社會實踐經驗、與場域互動故事、未來規劃等,通過教師社群討論會議,為擴大USR-Hub 影響範疇,2023 年新修訂社會實踐微學分課程制度,鼓勵各單位開設跨院系所之全新體驗多元學習的社會實踐微學分課程。

連結在地問題與學校課程教學、培育特色人才
鼓勵各院系參考SDGs發展方向,以在地議題為導向,規劃開設社會實踐相關課程,並延伸至計畫實施場域或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地點,選擇學校鄰近社區或地點作為教學創新示範場域,例如:
  • 人文學院及「臺南學研究中心」投入在地文化論述與文化改造,發展臺南在地歷史、在地民俗、在地宗教、在地文學為研究取向,推動本校研究生以臺南學作為碩士論文之研究方向,培育文史人才。
  • 大埔水鄉,三生共創」子計畫之「大埔學工作坊」以在地達人為師,與社區居民一起進行當地農業活動場域的野生動物監測、讓學生瞭解大埔社區議題與地方創生,培養學生瞭解當地議題並提出生態環境永續的解決方案。
  • USR計畫「為偏鄉而教- 打造七股偏鄉教育補給站3.0」為能有效提升本校師資生對於偏鄉教育理解、重視與投入意願,於110學年度起推動開設「偏鄉師資培育微學程」,課程規劃係著眼於偏鄉教師教學現場所需之教學知能,除融入現有師培課程外,部分授課老師為偏鄉學校具教學實務經驗之教師。另導入場域實作之作法,以七股區等偏鄉學校為主要學習場域,進行見習、踏查、試教之實作,以補強師資生場域實踐的能力、培養偏鄉任教意願。

南大USR計畫
本校為臺南市歷史最久的高等教育機構,從關懷臺南在地出發,運用師生專業,支持並協力社會需求,運用大學量能投入在地社會、保存文化與自然資源,及本土產業創生,歷年相關計畫及課程成果豐碩。本校於第三期USR 通過二件大學特色萌芽型計畫,並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傾力支持六件大學社會實踐計畫,透過教師專業、師生共學等主題社群之發展,師生共同發掘在地所需,結合所學專業,跨大或深化發展,期將大學資源回饋社會,並擴散善盡社會責任之成效於全臺各地。
本校2024年USR計畫實踐據點共計51處,參與活動與計畫之教師達99人次,學生為1622人次。

「為偏鄉而教-打造七股偏鄉教育補給站3.0」計畫結合教育專業,致力於城鄉永續發展,針對偏鄉學校問題與需求進行盤點,並將環境生態、食農教育融入學校課程,深化學童學習影響力。「幸福集氣、讓愛延續」計畫則由本校特教系與輔助科技學系,設計輔助科技互動裝置,實質回應特殊需求學生與其家庭之需求,提供溫暖而具體的支持與陪伴。

多元服務學習方案
學士班日間部學生可依個人專長及興趣選擇參加多元服務學習活動獲取志工服務學習經驗,包含:校內菸害巡查防制宣導、圖書整理、行政文書協助、校外國中小課輔及康樂服務營隊、鄰里社區志願服務、流浪動物關懷、安置機構服務及各式活動志工等,透過實際的服務體驗,培養學生利他共生的人文社會關懷精神,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同時也從中開拓生活視野,增進人際互動、問題解決及團隊合作等多元課外學習能力。

除了服務學習活動之外,學生亦可修習通識中心及系所開設之服務學習課程(112學年共開設8門),除課程教學外,尚需參與與課程相關之實際服務。

112學年參與多元服務學習方案學生為527人次


南大USR Hub
本校以「在地創生、社會創新」為願景,以「發展在地導向的教學研究,促進在地社區經濟自主」及「培育在地所需人才,建立社區永續發展特色」為目標,以在地問題及需要為導向,透過教師專業、師生共學等主題社群之發展,從中發掘具潛力之在地議題,鼓勵擴大或深化發展,並藉由院系間課程協力支持投入,由模組化課程逐步發展社會實踐跨領域學程、扎根學生基礎學力及跨域實作能力。希冀聚焦在地問題及需要,運用專業協助地方發展特色活絡經濟,開設相關課程培育多元能力跨域人才,達到社會創新、在地創生願景。

奠基於近年投入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USR Hub 基地)之營造成果,本校在第三期USR計畫中包含六項Hub計畫,以「社會參與、利他共生」推動學生自組團隊參與社區及偏鄉服務活動、「臺南共學,繼往開來」賡續進行傳統及少數民族文化保存、「青社同行,再造灣裡」創新方案協作社區經營、「大埔水鄉,三生共創」深化並擴展里山生態保育影響、「藝文生態,跨域創新」開展大臺南地區之傳藝與生態串聯創生、「創藝共學,銀同共融」實踐跨世代、跨族群與跨文化的藝術共學。
本校USR Hub及其他社會實踐成果:教育優化共26件、能源生態10件、產學合作6件、地方創生13件、夥伴加乘8件、多元議題11件,合作對象來自產官學界。

USR Hub成果
本校六項USR HUB計畫成果分別如下:「社會參與 利他共生」推動學生自組團體參與社區及偏鄉服務活動,2024年共組織11隊社區及偏鄉課輔及營隊活動及63場多元主題服務學習。「臺南共學 繼往開來」聚焦於多元文化資產及各族群民俗文化紀錄,2024年共拍攝22部文化紀錄影片,包含排灣族石板屋、舊好茶部落等。「藝文生態 跨域創新」透過跨領域結合不同系所的創作和協力,2024年共舉辦15場跨域工作坊(591人次參與)、師生參加4場藝術展演(吸引628人次參與)。「創藝共學 銀同共融」以美感教育進行銀同社區的活化與再造,2024年辦理6場講座與田野踏查計204人參與、跨域藝術工作坊11場共505人次參與。
「青社同行 再造灣裡」以臺南市南區灣裡地區做為社會實踐教學之場域,並透過跨領域協作學習,和社區團隊共同推動場域的創新發展,2024年辦理7場跨領域增能研習、7場活化社區文化活動,學生共創作出50件社區文化作品。「大埔水鄉 三生共創」以陪伴偏鄉學校及社區的精神,帶領學生進入嘉義縣大埔鄉大埔地區聚落,2024年辦理36場大埔國中小與社區教學活動,並發展4件在地教案。

公民教育活動與培訓
本校通識教育規劃「全球化與公民素養」課程,課程注重全球化下公民素養應具備之知識性、多元性、公共性及批判性為原則,強調由下而上的力量,先聚焦於校園關懷、永續環境、進而在地鏈結與活化地方文化,落實「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 與其他社會實踐等永續發展議題。
  • 實施場域:教室、校園、相關行政機關( 臺南市政府公路局、交通局等)
  • 實施歷程:發表10場次、歷時20小時、採取問卷調查與實地訪查方式等。
教學成效:
  1. 課程設計與實施包括了人權的保障(兒童人權與移工人權)、民主政治與公平正義(黃背心運動與太陽花運動)、法律制度與社會規範(國民法官法與性平三法)、媒體素養等討論課程,經由課程教學與審議後,再分組尋找社會公共議題,藉由公民行動方案進行探究與實作。
  2. 課程共產出:路見不平,我來相助(路平專案)、公民與環境(城市永續發展-交通、從拾荒到環保- 以臺南市為例、網購垃圾怎麼分類、裸買運動及裸裝商店、電池回收策略)、南大校園噪音問題(飛機航道下的困擾)、臺南市公車與南大(通勤公車時間與班次)。
  3. 對場域、利害關係人的影響評估:學生對於公共議題均有提出建設性與參考價值,更可增進同儕、社區與社會更多貢獻;例如:臺南交通問題與南大生通勤時間的連動,除了解決自身的通勤問題,更進一步幫助其他在地居民解決公車脫班的困擾。
學習成效:
  1. 積極參與:由學生自身所遭遇問題來引起動機,更能讓學生投入公共議題,進而養成公民參與,形成公民社會。
  2. 施與受的雙向互益:藉由解決自身問題來影響公共政策,創造自身與社區居民雙贏。
  3. 多元與融合:公民素養應包含各種多元的族群、年齡、性別、地區、社經背景,學習瞭解、並尊重差異,進而帶來觀念的轉變與自我的成長。
  4. 落實社會正義:公民素養強調幫助需要幫助的弱勢,瞭解問題的根本原因,由下而上的共同努力,強調程序正義抑或匡正正義,來追求民主與公平的社會正義。

實踐師培大學社會責任
以「在地深耕」、「長期陪伴」、「資源共享」、「實踐研究」及「人才培育」為核心,實踐SDG 4優質教育與SDG 17夥伴關係。本校以師資職前教育及教師專業成長為本,瞭解縣市政府、中小學或幼兒園等教育場域之需求,以學校或幼兒園為實踐場域,透過師培專業力量,為縣市政府及中小學或幼兒園善盡社會責任,提升在地師資培育,帶動地方教育發展,並建立「縣市-教學現場-師培」之三方連結及共好模式。

依據上述目標,2024年本校各系所積極推動透過多元實踐方案落實師培大學社會責任,七個全師培、併行師培學系結合師資專長,結合地方教育需求,具體成果如下:
  • 教育學系推動師資生與偏鄉小學生在AI教育領域的跨域學習。
  • 國語文學系辦理教師研習與學習扶助,增進教學實務經驗。
  • 幼兒教育學系深入了解偏鄉幼兒園需求,辦理營隊並提供專業諮詢。
  • 應用數學系帶領師資生至鄰近中小學提供數學扶弱課程及辦理「數資益智成長營」等夏令營活動。
  • 音樂學系則透過教學觀摩、雙語課程與國際大師班強化師資生專業。
  • 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提供戲劇教育工作坊,支援高中端彈性課程設計。
  • 特殊教育學系則提供相關工作坊和社群討論,幫助教師營造正向的融合班級和進行課程調整。
為提升在地師資培育,帶動地方教育發展,本校積極舉行各項講座、夏令營、工作坊等相關活動,以落實師培大學社會責任。

積極參與臺灣教育大學系統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自2010年成立以來,致力於整合國內師資培育相關大學的資源,提升教育品質,並促進各校之間的合作與發展。本校自2014年加入「臺灣教育大學系統」後,積極投入校際合作、資源共享與教育創新,進一步提升學校整體競爭力與社會影響力。

考量到各縣市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大學系統積極建構全臺灣各地方教育輔導的支援網路,助於縮小城鄉差距,提升整體教育發展水平。本校長期參與多項聚焦弱勢學生的全國性輔導計畫,如「行天宮關懷輔導偏鄉弱勢學生計畫」及「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弱勢學生關懷輔導課輔計畫」。藉由本校師資培育專業,整合學生實習服務、課輔教學與輔導專業,提供輔導與陪伴。

在國際交流方面,透過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積極拓展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關係,2024年協助辦理「馬來西亞海外聯合招生」,強化與馬來西亞地區教育機構的連結,並推動師生的短期交流、研究合作與海外實習,擴大國際實踐經驗,提升整體國際能見度。

聯電課輔
本校自2006年以來與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播撒希望種子-弱勢家庭學童教育協助計畫」,結合跨校策略聯盟348位志工,進行弱勢家庭學童之補救教學,至今已逾7,000名學子接受過課輔等服務。聯電課輔中心推動多元學習與課業輔導,並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營隊活動、主題性課程及特殊節日慶典,由師資生熱情投入學習公益,活化教學現場,運用多元學習形式協助學童在快樂中成長,提升其問題解決能力、策略規劃、團隊合作及社交技巧。
聯電課輔中心由本校與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動,結合跨校志工資源,致力於提升弱勢學童學習成效。透過課後輔導、主題課程及營隊活動,引導學童在多元互動中培養解決問題與團隊合作能力,營造快樂學習氛圍。

2024年職涯輔導活動執行概況
以實體與線上雙軌並行方式,辦理一對一職涯諮詢(含職涯探索與規劃、履歷健診、模擬面試)。邀請專業職涯諮商師及臺南就業中心輔導員協助,透過CPAS及UCAN測驗結果,協助學生深度探索自我,瞭解自己適合的工作方向。並針對不同企業需求,逐步客製化完成個人特色履歷,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向職場邁進。甚而繼續參與模擬面試,在正式進入就業市場前,能提升自信,做好準備。而在協助經濟不利(公共性)學生時則以經費補助為主,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職涯課程、學程、證照、諮詢、徵才、講座等活動,提升共通職能及專業職能。
2024年職涯輔導活動共舉行職涯輔導活動(實體)7場次,參與學生7人次;職涯輔導活動(線上)82場,參與學生82人次;經濟不利學生職能培養活動,共辦理82場次,參與學生3,120人次。

112學年度大學部的畢業率為83.73%,應屆畢業率為86.23%。
2024年畢業生就業追蹤顯示,大學部畢業生在1年內的就業率為95.81%,升學率為34.86%;碩士班就業率96.72%,升學率2.14%;博士班就業率100%。畢業5年的學生就業率仍保持在96.25%以上。
根據2024年雇主回饋調查結果,雇主對本校校友任職的整體滿意度達4.41分。其中對「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給予4.53分的肯定,對「整體工作表現」則為4.49分,顯示本校培育之人才具備良好的職場適應力與專業實務能力。
產學實習
研究發展處創新育成中心在推動學生創業實習面,執行大專校院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計畫、與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等,近年來不斷地舉辦校園創新創意競賽、辦理創業計畫說明會、以及開辦創業工作坊;輔導50隊申請教育部創新創業計畫(U-start),近年來共13隊通過補助,其中5隊更獲得第二階段績優團隊,累計獲得750萬元創業金,獲獎隊數在全國排名第三,並協助學生創立13間公司。

為解決學生創業資源限制與活化電影街商圈,協助2位學生開設1間咖啡店。並實施創業培訓、提供顧問支援,並媒合技術與資金。學生咖啡店成功吸引年輕客群超過100人次,並有效增加商圈活力。另結合在職專班推廣育成輔導,增加實習機會與產學合作。協助好南行銷工作室的學甲平安宴專案,媒合7位學生實習,進行調查與成果製作,12種於當地種植的農業物種,以及當地特色的上白醮文化特色,以及當地賞兵宴的4道手路菜,豐富平安宴文化內涵,不僅提升地方產品知名度,也為南大拓展學校品牌,對地方經濟產生正面效益。
2024年學生參與產業實習的概況顯示,舉辦5場產業實習暨徵才說明會,吸引406名學生參與;同時在產業實習方面,共有82家實習機構參與,267人次之學生進行實習相關活動。

校友互動
本校校友中心每年定期舉辦畢業30、40、50、60週年級友聯誼會,並協助其他級別校友自發性聚會,促進校友情誼。此外,亦積極協助推動校友總會、各縣市校友會及系(所)友會等組織運作,並參與各項會議與活動,以強化校友聯繫。同時,每年辦理傑出校友選拔與表揚大會,以表彰校友卓越成就。

定期發行校友通訊及校友電子報,透過紙本或電子郵件寄送至各地校友,確保校務資訊即時傳遞。此外,每月寄發校友生日卡或電子賀卡,傳遞溫暖祝福,深化校友情誼。
本校重視校友交流與情誼延續,透過各地校友會的成立與活動,如校慶參與、聯誼餐會、戶外旅遊及歷屆聯誼等,凝聚校友情感、促進跨屆交流,建構穩固的校友網絡,強化校友對母校的認同與支持,共同見證學校發展成果。

校友社會參與
本校於2024年首度舉辦「全臺縣市校友會聖火繞台傳遞」活動,各站校友會皆精心策畫具地方特色的迎接活動,為聖火傳遞歷程增添亮點,歷經多站傳遞,聖火最終順利回歸南大校園。另由管理學院EMBA校友會舉辦之棒球家庭日,結合統一獅職業棒球隊,深化師生與校友間的情感交流。

社群分享 /

圖示:facebook 圖示:line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