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
臺南地區墓葬文化研究
近年臺南學關注臺南地區的墓葬文化研究,在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之下,執行「臺南市永康區二王市地重劃範圍內基督教墓園文化資產調查計畫」,針對因市地重劃下的永康區基督教墓葬地之文化資產進行調查研究。二王基督教墓園緊鄰永康第一公墓,可說是永康第一公墓從清代發展至今以來,這區傳統墓葬區域最晚發展起來的一區。
根據本研究的調查,墓園興建起因於伊甸教會信徒對於逝世後,無安葬地的擔憂,促使張進吉牧師開始了墓地的規劃與尋找,聯合臺南在地的其他13間小教派教會,一同購地,於1972年建立起今日所見的二王基督教墓園,成為目前國內所見的唯一跨教派墓園。墓園也蘊藏著大時代動盪的歷史縮影,有臺灣人,亦有戰後來自中國的各省基督教徒,形成今日教派林立的「國(華)語教派」。墓園的需求,卻讓這些小教派(有別於清末便已傳入臺灣的長老教會)相連再一起。串聯了14間不同教派的教會。調查之後,可以知道因墓園規劃得宜,更吸引了14間教會之外的信徒入葬於此。也因墓主家屬對於信仰及墓主的愛,形成了眾多基督教墓葬樣式;根據本研究分類有十字架型、教堂型、傳統漢式墓碑型、仿日式型、橫式碑型、特殊型、納骨集合型等7大類型;且不少唯一或唯二之墓葬造型,在墓葬建築上,深具造形藝術價值。更有不少戰後各教派的創辦人、重要宣教牧師、民意代表、醫生等下葬於此,可說凝結了戰後臺南基督宗教的一塊歷史。
白色恐怖工作坊
本中心持續關注於「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之議題,也就是白色恐怖相關研究,此課題在臺灣社會各領域引發重視。本中心將研究場域鎖定於臺南,除了執行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的幾項研究計畫,並錄製38則Podcast,同時出版書籍《漫漶時光:臺南人權歷史場址Ⅲ》(2022)、《闇黑之光:臺南人權歷史場址IV》(2023)及拍攝影片《如果沒有二二八——臺南後壁的見證者:賴松輝》、《海墘風雲:白浪驚濤》等豐碩成果。
2024年更受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承辦「113年政治檔案解讀研習暨走讀工作坊(南部場)」。推廣政治檔案基本認知及利用知識,藉由閱讀文本與走讀路徑相對照,使參與學員從課程講座及走讀體驗中,認識臺灣威權統治時期的人權歷程,以使社會重建那段被隱蔽的公共記憶。工作坊規劃以課程、實作、走讀三個面向,構成二日的架構,預計在北、中、南、東部舉辦5場次的研習活動,透過各場次的課程主軸,來串聯授課內容與實作主題,並透過走讀行程、口述歷史課程來互證,並呈現於成果簡報中。本場工作坊為南部場,透過不同的講師與學員分享、互動,更由講師帶領走讀臺南市區重要的白色恐怖場址。讓學員從檔案了解白色恐怖歷史之外,也透過實地走訪更了解歷史現場與歷史的不同樣貌。
台江國家公園專書出版
本中心曾於2019-2020年間接受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執行「台江地區無形文化資產暨文獻資料蒐集計畫」,並將豐碩的成果改寫成一般大眾容易閱讀的科普專書,於2022年出版《神行台江:神祇與厭勝物傳說》,收到不少正面的回饋與支持,更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23獎勵出版文獻書刊佳作及入選「臺南400好書選」。2024年再接受委託,改寫計劃案成果內容,出版《口傳台江:奇譚、俚諺與故事》。內容聚焦台江地區的口傳文化,包含了在地的奇譚、俚諺與他地沒有的在地故事,呈現河海之間鹽分濕地的台江人文風情。
民俗體育與技藝
本校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執行,「在大學社會責任框架下南瀛宋江陣技藝與祭儀文化的教學策略研究」計畫,成果如下:
- 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承辦「在大學社會責任框架下南瀛宋江陣技藝與祭儀文化的教學策略研究」計畫,旨在透過教育創新,落實地方創生與文化保存之目標。宋江陣作為臺灣珍貴的傳統民俗技藝,長期面臨年輕人口外流、傳承斷層及文化認同衰退等挑戰。
- 本研究強調地方文化與學校教育的深度連結,藉由將學生帶入地方原生態場域,與當地社群及民俗藝陣團隊緊密合作,培養學生成為未來文化傳承的種子,期望能緩解傳統民間宋江陣技藝的傳承困境,並帶動地方文化活力,促進社會共融與永續發展。
此計畫的實施,不僅有效保存與發揚傳統宋江陣文化,更藉由大學社會責任框架,建立學校、社區及地方政府三方協作平台,積極推動地方創生,達成文化永續發展的長期目標。
2024年參與國內外各項重大活動展演
- 新光三越臺南中山店春節大年初一舞獅戰鼓賀龍年展演,推廣春節傳統文化。
- 高雄軟體園區新春開工團拜展演,促進產業界對傳統藝陣的認識。
- 2024全國創意宋江陣頭大賽記者會表演,提升社會大眾對宋江陣文化的關注。
- 2024全國創意宋江陣頭大賽開幕典禮表演,推廣宋江陣技藝。
- 2024臺灣燈會(臺南安平燈區),結合地方文化特色進行展演。
- 「2024保生文化祭」,傳承臺灣傳統廟宇文化。
- 「第15屆臺日觀光高峰論壇」,加強國際文化交流。
- 臺南大學新建教學大樓啟用表演,展示學校文化發展成果。
- 全國科展之夜,大型展會文化交流表演。
- 足球國際邀請賽開幕典禮(吳鳳科大),促進體育與民俗藝陣的融合。
- 「臺南400風調雨順」南瀛藝術季民藝大戲(新營綠都心)。
- 113學年度第一季南區扯鈴競技挑戰賽,推廣扯鈴文化。
- 113年全民運動會(屏東縣),參與全國性大型體育活動。
- 赤崁萬神節(臺南美術館),傳承地方宗教文化。
- 東莞台商子弟學校二十四周年校慶暨交流活動,促進兩岸教育文化交流。
- 113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深化全國校園民俗體育推廣。
- 國立臺南大學校務評鑑演出,展示校園文化成果。
全國創意宋江陣大賽奪冠
本校民俗隊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能力,於2024年3月23日再度在全國創意宋江陣頭大賽中奪冠,獲得八十萬元的獎金。 這是本校民俗隊在此賽事中第八次獲得冠軍,並持有第三代王者之璽,象徵連續三次奪冠的最高榮譽。自成立超過30年來,臺南大學民俗隊不僅在傳統民俗項目上取得顯著成就,更被視為創新的先驅,致力於推動和研究民俗體育活動。
臺南大學的民俗隊因卓越的表現屢受邀於國內外重大慶典中演出,包括雙十國慶。此外,許多畢業生選擇從事教育工作,將傳統藝術傳授給新一代,確保寶貴文化得以持續繁榮和創新,包括舞龍擴展到舞獅戰鼓和宋江陣,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經驗,同時在文化傳承方面發揮了關鍵角色。透過教育部委託設立民俗體育發展中心的支持,臺南大學民俗隊在推動民俗體育的創新與研究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果,持續強化其在臺灣文化教育中的貢獻。
承辦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
教育部體育署依據《國民體育法施行細則》第3條,積極推展校園民俗體育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與運動習慣。本校每年承辦之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成為一大盛事,此競賽分五天舉行,包括13項民俗體育競賽項目,如文陣、武陣、陀螺、舞龍、醒獅、臺灣獅、客家獅、扯鈴、踢毽、跳繩、撥拉棒、砌磚和流星球等。例如,112學年度的競賽吸引全國20縣市的532所學校,共9,083人次的學生參與;而113學年度有更高的參與率,達到9,303人次。
舞龍、醒獅、臺灣獅、扯鈴和跳繩五個項目,因其高度的觀賞性被精選為「民俗體育全國菁英決賽」的主要比賽項目。這些精選項目允許各組前兩名隊伍在新的舞台上競爭最高榮譽──金質獎。為了讓無法到場的觀眾也能分享這場文化盛宴,體育署提供賽事的直播服務。觀眾可以通過體育署的官方YouTube頻道MOE Sports進行現場直播,同步欣賞充滿活力的民俗體育表演。不僅增加了比賽的可及性,也進一步推動臺灣民俗體育的普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