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自然生態及綠能之研究與教育

環境與生態學院

面對淨零永續議題浪潮,著眼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藍圖,培育淨零減碳人才為首要任務。環境與生態學院於2006年成立,對接SDGs永續發展目標:SDG 4優質教育、SDG 7可負擔的乾淨能源、SDG 3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15陸域生態等項目,以既有課程為基礎和產業、在地社區及機構等夥伴關係進行跨領域合作,以綠能科技、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環境生技與醫藥生技、環境教育等領域為發展重點,設有生物科技學系、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及綠色能源科技學系,培養具永續發展、環境生態保護意識的人才為教育目標,院內教師26人,學生人數課程著重理論與實務訓練並重,營造教學、研究與推廣無縫接軌的學習環境,亦聘任多位資深業界教師授課,透過專題與實作訓練,縮短學用差距,學生可至企業參與產業實習,獲得就業獎學金機會,提升學生具備多元發展與職場接軌的實力。

通過環境教育機構認證及評鑑合格
本校「環境教育機構」2023年再次獲國家環境研究院認證展延通過,機構運用教育方法增進全民對環境倫理之認同,與在地夥伴機構合作,辦理環境教育推廣活動,活動融合了低碳、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教育等議題,訓練課程內容結合雲嘉南地區的環教社群資源,推廣在地、多元的環境教育,提升師生對環境素養與學習動機。2023年7月22日至9月7日辦理環教人員109小時自然保育專業領域訓練班,培育種子教師並結合社區團體推動環境教育,輔導學員取得環教人員認證,通過率達91%;2023年3月4-5日辦理「地理資訊系統(GIS)研習與在環教的應用」,培養環境公民及實踐環境永續,促進推廣環境教育。2023年11月19日辦理森林療癒與環境教育活動—「尖山埤好水」活動,邀請環訓所合格的環教人員,透過戶外教育,進行森林療癒及水上活動,引導師生感受環境與人的相互依存關係。

環生學院.jpg

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

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與開發對地球生態環境與資源已經造成嚴重的破壞,造成生活環境品質的不良、食物安全問題、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及氣候變遷等,聯合國2015年發表17項永續發展指標,說明了要實現永續發展的三大要素「環境保育」、「經濟發展」與「社會包容」彼此兼顧。在臺灣,重視永續發展及生態保育的趨勢日漸熾烈。面對永續發展浪潮,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是國內唯一以生態學理論與實務應用為教學與研究主軸的科系,成立於2008年,是一個跨科際領域的學系,旨在探討人類活動對於環境與生態之衝擊,運用生態學理論於環境管理,發展生態友善產業,培育具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理論和技術之專業人才。該系發展方向有三,( 一) 生態科學與生態保育:生態與環境研究與調查、野生動植物保育和棲地經營管理。(二)環境資源管理與復育:環境復育與生態工程、環境資源規劃與管理。( 三) 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生態社區規劃、生態旅遊經營管理、環境教育、生態導覽解說。

為實踐社會責任,採取具永續性的實踐方法,運用優質教育,達到校園永續的目標,生態系教師協助本校執行多項教育部高教深耕的子計畫,例如E2子計畫「大埔水鄉、三生共創」,以嘉義縣大埔鄉為場域,推動生產( 當地產業、行銷紀錄)、生活( 陪伴偏鄉、樂齡共學)、生態( 永續農業、生態旅遊),以嘉義縣立大埔國中小為場域,實踐大學社會責任。H3子計畫「善用教育、環境永續」,辦理校園每木調查、溫室氣體盤查與減緩工作坊等活動,透過教育推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生態系教師積極參與研究及鏈結產業發展,包括潔淨能源發展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及生態檢核、底泥環境標準的發展、國土生態綠網及推廣環境教育等。王一匡教授成立流域生態環境保育研究中心,從事流域水域環境生態學及復育流域生態環境的研究,協助韌性流域生態環境經營管理,以達成生態環境保育的目標。謝宗欣教授執行台江國家公園委辦計畫,帶領學生團隊進行苗圃試營運工作,該苗圃於2023年揭牌,期許成為台江原生植物種原中心,保育園區內各類珍稀植物,至今已培育涵蓋喬木、灌木、藤本、草本等至少四十種多樣原生植物苗木。

生態系-於嘉義縣大埔鄉設置攝影機記錄白鼻心蹤影.jpg
●於嘉義縣大埔鄉設置攝影機記錄白鼻心蹤影


生物科技學系

生物科技學系配合在地生物產業技術發展需求,著重環境與醫藥生物科技的應用,在教學及研究方面包含:「環境生技」與「醫藥生技」兩大領域,以生命科學基礎教學及產業實務並重,配合在地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結合相關系所研究基礎,加強環境、生態農業、微生物及醫藥科技之研發,從事環境檢測、動植物、微生物產品及生物製劑之開發與應用。專任教師8位,包括:教授4位、副教授3位、助理教授1位。學術專長涵蓋基礎生命科學,如:動植物生理、遺傳學、微生物學、功能基因體;生命科學應用技術,如:生物檢測、奈米毒理、水產技術、藥物毒理與生物燃料等。

生科系師長學術研究能量驚人,學術研究與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相關。張德生教授連續三年(2020-2022)獲「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榮耀,生科系學生2023年度榮獲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肯定。生科系師長亦積極推動國內外產官學之學術交流與實務合作,學生可至企業參與產業實習,縮短學用差距。畢業生可以繼續進修碩博士學位外,也可以選擇加入生技產業行列,擔任生技研發人員、研究助理、分析化驗師、產品開發人員、產品業務員、生化工程師、自行創業、創投技術人員,任教公私立國高中或報考公職。

生科系-師生實驗操作.jpg
●師生實驗操作

綠色能源科技學系

綠色能源科技學系於2005年成立,是全臺第一個以研究「綠色能源」為發展重點的科系,學系配合淨零減碳的世界潮流及國家永續發展、綠色能源政策,提昇環境保護及生態維護專業素養。綠能系發展方向涵蓋綠色能源轉換系統、儲能燃料電池系統、節約能源光電系統等,學系課程分成能源材料及能源系統兩大領域,前者著重在研發綠色能源材料,後者則注重能源機電系統等工程的研究,綠能系重視基礎科學與應用科技研究,訓練學生兼具工程及環境生態學養,從事綠色能源科技之上、中、下游關鍵技術的垂直整合研究,透過專題與實作訓練,培育具有發展綠色能源之基礎人才。

學系師長擁有可觀的學術研究能量,卜一宇教授連續三年(2020-2022)獲「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榮耀。綠能系師長積極推動國內外產官學之學術交流與實務合作,聘請多位資深業界教師授課,學生可至企業參與產業實習,獲得就業獎學金機會,縮短學用差距。

綠能系張家欽特聘教授深知鋰離子電池趨勢,已深耕臺灣電池產業多年,2012年創立「鋰離子電池研究發展中心」,傳授鋰離子電池的基礎理論、材料發展、設計概念以及研究邏輯等知識,創立了當時國內大學首座18650全電池試量產線,讓學生擁有與業界同等級的實務經驗,2020年開始布局循環經濟研究,從事鋰電池材料回收與再生技術之開發,致力於實現「城市礦山」計畫,展現培育淨零人才的決心,2023 年開設減碳永續關鍵課程,碩禾電子材料與鋰電池中心合作,開設鋰電池與儲能技術人才關鍵課程,結合學術研發與產業應用,提供學生參與計畫及見習機會。2023年12月7日至8日辦理「2023先進鋰離子電池與氫能燃料電池電化學儲能研討會」,以淨零、永續為主軸,加入循環經濟的概念,為臺灣儲能產業建立韌性與互助共好的溝通平臺。

綠能系傅耀賢老師2018年成立太陽能電池中心,2022年成立衍生事業鴻躉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獲經濟部價創計畫補助1500萬元,開發一站式全自動光電板回收設備,可解決廢舊太陽能板的回收再處理問題,更讓碳排放減量可高達99%,並可100% 回收再製,落實本校重視再生能源與循環經濟的研究及發展。

成立綠能學士後學程

為呼應全球淨零趨勢,臺灣產業面臨「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企業轉型、技術升級的綠領人才需求孔急,綠色能源科技學系於2023年獲教育部核定辦理「綠色能源學士後專班」,招生對象為非理工背景學生,發展重點旨在教授學生綠色能源及相關科技產業應用的專業知識,培養跨領域的多元科技人才,課程規劃特色是將以「能源系統」及「能源材料」2大領域的經典專業科目為主,提升學生專業科技素養及專業能力,該專班的課程亦引進業師支援專業課程與實作課程,指導學生綠色能源專題製作,訓練學生獨立研究及分析能力。

綠能系-參訪中油臺南前鋒路示範站.jpg
●參訪中油臺南前鋒路示範站


流域生態環境保育研究中心

本中心之成立目的為研究流域水域環境生態學及復育流域生態環境,協助韌性流域生態環境經營管理,以達成生態環境保育的目標。本中心工作包括協助工程機關執行工程生態檢核,生態檢核是一個讓工程與生態共好的機制,內容包括歷史資料蒐集、民眾參與、棲地評估、生態調查、影響評估、友善措施、監測及維護管理監測等工作。
本中心之願景為促進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近期協助參與多件公共工程金質獎競獎,工程皆獲得獎項。從各項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階段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減輕工程對生物與生態系的影響,確保了生態、防災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
流域中心產學合作成果.png

鋰離子電池研究發展中心

鋰離子電池研究發展中心於2011年在能源國家型計畫支持下成立,致力於開發兼具良好運轉性能及高安全性之鋰離子電池材料。目前建有硬幣型電池與18650型全電池組裝測試線,可進行半電池及商用規格之全電池測試以驗證材料特性。除學術研究,本中心為增加學界與產業界的互動與連結,於2015年成立「鋰離子電池產學聯盟」,攜國立成功大學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舉辦「先進鋰離子電池」系列大型研討會共9場,邀請來自臺灣、美國、日本、西班牙等地之專家學者與產業人士互動交流,平均與會人數超過200人;另也舉辦小型研討會、座談會及培訓課程共4場,在產學接軌及國際交流方面持續發揮影響力,期能使中心成為臺灣鋰電池產業進步的推手。
鋰電池中心產學合作成果.png

太陽能電池中心

本中心傅耀賢主任致力於太陽能電池相關之研究,近幾年發展太陽能電池回收研究,2020年獲得教育部補助大學創新研發計畫,2021年獲得國科會補助科研創業計畫,2023年1月1日起,執行經濟部價創計畫「太陽光電板完全回收智慧量產設備開發計畫」,補助經費1,500萬,秉持永續發展的理念,提出零污染、低碳排的一站式廢棄太陽能板完全回收智慧處理方案- PV Circulator,旨在解決全球超過1.2億噸重量的光電板使用壽命終了時所造成的環境衝擊,並促進物料再利用以實現循環經濟。

經由主持國科會萌芽計畫,傅耀賢教授擔任公司創辦人,衍生出國立臺南大學百年歷史以來第一間衍生公司「鴻躉股份有限公司」。隨後再申請主持經濟部價創計畫,完成全長30多公尺的第一代全物理法太陽能板材料回收設備。期間完成三十多項專利的技轉,技轉總金額超過1.5億臺幣。以上成果近年來獲得多個獎項的肯定,條列如下:
太電中心產學合作成果.png


綠能與生態研究相關計畫

112年度臺南分局轄區生態檢核整合推動計畫
流域生態環境保育研究中心為了減輕公共工程對生態環境之影響,本計畫協助農村水保署臺南分署執行農村再生及水土保持工程生態檢核,落實工程生態友善的目標,另外亦協助經營民眾參與公私協力平臺,邀集不同政府機關、關注生態議題之團體與人士、在地居民等共同參與及增進公私部門互動,透過跨機關、跨領域合作,朝向臺灣永續目標邁進。

設立永續淨零循環示範區
本校於榮譽校區設立永續淨零循環示範區,建置黑水蠓、堆肥及原生水生物保種區。食用廚餘的黑水虻到校後,提供校園廚餘循環系統,鼓勵同學倒廚餘的行動正式開始啟動。配合前測的問卷及相關宣傳公告,週間收廚餘讓黑水虻食用,期許校園裡的廚餘循環系統,可以讓同學們在觀念上及行動上更落實環境永續。

設置永續珍稀聖誕樹
由生態系王一匡主任及視設系李香蓮老師聯手規劃。以環境永續為核心精神,邀請全校師生及鄰近的銀同社區,一同使用回收的保特瓶剪成聖誕樹的彩帶,彩繪上臺灣稀有的動植物,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喚起及加深大家對環境永續的意識。把環境永續的精神,引動於校園生活中,收取校園回收的保特瓶及多次使用的竹子,以螢光色彩將臺灣珍稀動植物畫在保特瓶裁成的彩帶上,再裝飾綻放璀璨光芒的流星燈,力行環保,讓生態平衡能永續。
112年度臺南分局轄區生態檢核整合推動計畫0808.png
永續淨零循環示範區1.jpg
永續珍稀聖誕樹2-0808.jpg

社群分享 /

圖示:facebook 圖示:line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