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綠色校園

本校發展願景為成為一所精緻型典範大學,在有限的空間資源裡,致力提升各項教學設備與學習環境,並尋求對外拓展之機會;在有限的財務預算下,積極爭取相關經費補助,落實各項環保節能政策,期能將既有資產效益最大化,持續朝永續校園之目標邁進。在永續經營方面,持續推動綠色採購,鼓勵校內各單位更換環保及節能標章產品,近三年綠色採購指定項目達成率皆達年度目標值,2023年度政府機關及學校用電效率管理計畫執行成效分析與考評報告,教育部所屬國立學校-丙組分類189所學校中,本校執行成效為排序第7名,節電績優指標13.98%。此外,於環境安全面向,採定期監測本校空氣品質、飲水、氣體與實驗場所危害因子,設置減少使用免洗餐具及包裝飲用水宣導及資源專區,為全校師生提供優質及安全之工作學習環境。同時,本校堅守校園環境安全衛生政策:(1) 遵守環安法規,營造校園安全;(2) 強化汙染預防,降低職災風險;(3) 加強教育訓練,提升職安知能;(4)實踐綠色大學,開創永續發展。

為維護校園生態環境,建立永續校園,在充分尊重環境主體性前提下,採持續並定期維護校園環境為主要策略,如植物病蟲害防治、春季全校植物施肥、珍貴樹木棲地改善、增加草皮綠被率、樹木修剪、植栽綠美化等相關工作,經由妥善之校園環境營造及維護作業,於校園內建立與環境相容之生態環境,達到生物保育及永續之目標。
綠地面積4.18公頃;綠色採購率98.26%。
綠色採購
為推廣永續利用資源再生觀念,利用政府機關的採購力量,優先採購環保產品,帶動綠色消費風氣;以鼓勵事業單位的原料取得、產品製造、販賣、使用、廢棄過程中,能節省資源或降低環境污染。政府正式立法並強制推動綠色採購,將綠色採購目標、產品項目與產品準則清楚規定。「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第22 條亦明列各機關、公營單位學校,應優先採購政府認可之環境保護產品(符合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且取得環保標章規格者),亦詳細列出機關應優先採購之環保產品項目及年度採購比例。

配合政府推動綠色採購,依循「機關優先採購環境保護產品辦法」及各年度之機關綠色採購績效評核方法,近年來積極向校內各單位宣導綠色採購觀念,致力達成年度綠色採購績效,近三年綠色採購比例均達96%以上,超過目標值95%,落實綠色採購之政策目標,將環保觀念融入採購消費行為。
為配合政府推動綠色採購,本校積極落實相關措施,綠色採購比例從2022年97.87%提升至2024年98.26%,連續三年皆高於目標值95%。

TCFD架構氣候因應策略
近年來因地球暖化速度加快,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已成為本校風險管理之極大考驗,例如突發性的強降雨及更長的乾旱期,加速硬體設備損耗及維管費用支出;因高溫悶熱需長時間運轉空調,加上電價調漲與綠能轉型,逐年加重學校財務負擔。

為降低極端氣候可能帶來之風險,本校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依照「治理」、「策略」、「風險管理」及「指標與目標」4 大核心要素,根據現況進行氣候風險辨識、分析與評量,擬具可創造其他機會之行動方案,強化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能力,以降低氣候衝擊所帶來之損失,並提升校園治理及掌握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機會。

舉例來說,本校2018 年創立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心,長期研究太陽能相關技術以推廣再生能源,2023 年首創AI 智慧全物理化太陽能板回收設備,可將光電板上的所有物料完全回收再利用,不僅解決廢舊太陽能板回收再處理問題,碳排放減量更高達99%。同時,因應氣候變遷加劇能源損耗,本校成立節約能源推動小組,定期檢討能源使用情形及精進各項節能措施,落實本校節能減碳實施計畫,期以構築具耐災韌性之永續校園。
為降低極端氣候可能帶來之風險,本校依照「治理」、「策略」、「風險管理」及「指標與目標」四大核心要素,訂定行動方案,推動能源轉型與溫室氣體減量,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因應氣候變遷2024年已執行之行動方案如下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遷,本校已展開第一階段碳盤查初步作業,自2022年起將溫室氣體盤查議題及相關活動數據納入節能會議審議,並逐年進行溫室氣體自主盤查作業。2023年6月委託顧問公司辦理淨零工作坊,完成碳盤查之啟始會議,2024年10月節能會議審議通過相關程序,同步修訂本校「推動節約能源暨溫室氣體盤查實施要點」及增訂「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流程」,並預計於2025年底前委託顧問公司通過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內部查證。

本校綠地覆蓋面積達校園面積的35.7%,自2023年起進行校園每木碳匯調查,盤點全校樹木(共有939棵)、將樹木編號、量測樹徑樹高、特性介紹等作業,建立校園碳排放與碳匯資料庫,資料除作為校園補植樹木及植栽計畫之評估參考外,亦可作為本校校園樹木固碳與氣候變遷、生態環境之連結,符應永續校園之精神。另為落實學生參與校園及學校生活圈生活轉型的理念,由本校學生前進小學進行校園溫室氣體盤查及樹木測量教學,透過帶領國小生走出教室認識自身校園,並逐一進行校園每木調查,將減少碳排的知識傳遞予國小生,展現本校優質師資培育。
南大面臨多項氣候風險,包括碳費與再生能源規範影響、名譽風險及天災造成校園安全疑慮。本校推動溫室氣體盤查與冷氣設備汰舊換新,並定期發布永續報告書揭露各項成果。此外,亦制定災害緊急應變作業程序,成立危機處理小組,以全面提升校園韌性,邁向淨零排放目標。

溫室氣體盤查
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管理系統
因應環境部訂定114年新減碳目標,將擴大應盤查登錄對象,年排放量單一場所相當於5千公噸CO2e之大專校院將納入列管,自115年起僅需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登錄作業,無須外部查驗,現階段也不納入碳費徵收對象。

本校自2022年起將溫室氣體盤查議題及相關活動數據納入節能會議審議。自2022年開始逐年進行溫室氣體自主盤查作業,並於2023年6月委託顧問公司辦理淨零工作坊,完成碳盤查之啟始會議。2024年10月節能會議審議通過相關程序,如政策聲明、盤查邊界、盤查範疇設定等,亦同步修訂「國立臺南大學推動節約能源暨溫室氣體盤查實施要點」及增訂「國立臺南大學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流程」,業經113年12月第3次行政會議審議通過,未來將持續逐年進行盤查作業。

截至113年12月,本校已完成範疇一(校園內直接產生的排放)、範疇二(外購電力的間接排放)定量評估及範疇三(員工日常通勤及其他間接排放)定性評估,預計於114年完成排放清冊及報告書等文件後,進行內部查驗作業,以確保盤查數據資料的品質及有效性。待查驗作業完成後,以113年為基準年逐年更新盤查活動數據及訂定減碳目標,以加速減排效益。
本校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流程,依循七大步驟進行,包括邊界與範疇設定、排放源界定、數據量化、排放清冊與報告書製作、內部查驗及外部驗證,確保盤查作業符合政策要求與國際標準,有助後續溫室氣體管理與減碳規劃。
本校於2024年各類別溫室氣體排放量如下:類別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全年總計排放499.5146公噸CO2;類別2 「輸入能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為排放2,607.6720公噸CO2;類別3「運輸中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為排放0.2131公噸CO2;類別4「組織使用產品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為排放641.6857公噸CO2;類別5「使用組織產品所衍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為排放23.7739公噸CO2。

以2024年為盤查基準年,該年度碳排量為3772.86公頓CO2e,較2023年增加399.63公頓。惟因自2024年起本校邀集相關單位及顧問公司進行全面校區盤查,碳排放量計算更為完整及精確,故數據較2023年有所成長。
本校目前採行之減碳做法分為三種:老舊冷氣汰換,2024年汰換率為45.11%,節能3%;推動公文電子化,2024年電子公文簽核率99%,全年共節省紙張約5400張;推動證書電子化系統,減少紙張與印刷耗材使用,2024年共發出477張電子聘書。

能源資源管理
本校在推動節約能源方面,逐年汰換老舊空調設備、定期宣導執行本校節能減碳實施計畫、綠色辦公、及依各單位責任分區制度落實節能減碳以期縮減年度整體用電量。另外,每年定期召開2次節約能源委員會議,定期檢視政府機關及學校用電效率提升計畫中EUI執行現況、並條列耗能設備汰換情形及校園用電情形。在溫室氣體盤查方面,依「國立臺南大學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流程」逐年進行範疇一至範疇三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期能了解排放情形後進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訂定並加速完成減碳目標,持續落實永續校園目標。

為響應政府再生能源計畫,打造綠色節能低碳環境及建構永續綠色環保潔校園,積極改善節能設施設備,建置校園電力監控系統,且利用校舍閒置屋頂空間,與民間合作建置太陽光電設施,有效活化學校資產且對建築頂樓具有隔熱降溫效果。

目前本校已於府城校區誠正大樓、文薈樓、啟明苑及中山館等4棟建物屋頂建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設置容量為318.03kWp、榮譽校區忠孝堂設置容量為212.38kWp,合計總裝置容量達526.46kWp。2024年規劃於府城校區誠正大樓、思源樓、雅音樓、中山館、文萃樓及學生活動中心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設施,系統設置容量約705.870 kW,預計於2025年完工後將可提高本校發電度數,有助潔淨能源建構、綠色經濟及環境永續等願景發展。
本校太陽能發電度數自2022年453,264度,至2024年顯著成長至787,242度。

外購電力使用量穩定,2024年碳排放量為2679.5噸CO2e,較2022年減少31.01噸。節電量0.18%,EUI值為57.5。
校園電力
智慧化電力管理,完成全校 12 處變電站,高、低壓側電表連線工程,可監測校區各分區即時用電量,並依據本校與台電契約容量進行負載管理及契約容量調整以抑制電費支出、節能省碳。計畫逐步擴大校園用電設備電力智慧監控,進一步進行卸載調控電力資源作為,得以削峰填谷,提高設備利用率避免閒置與過量造成無效力的電力損耗。

於一般教室設置智慧空調節電及隨課供電節電系統,如透過課表排程設定教室空調啟閉或時段性關閉。2017年完成文薈樓教室冷氣隨課供電智慧節電系統建置,以課表排程控制教室空調啟閉及室溫控制。另於2019、2021年先後完成榮譽校區A至F棟之冷氣專用迴路建置,可透過能源管理系統控制供電及卸載。榮譽校區A棟已設置智慧管控冷氣機系統,使管理單位可透過智慧裝置(手機或平板)來控制冷氣機的溫度、風速及定時開關等功能,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便利性,並可透過連接能源管理系統,遠端監控冷氣機使用。
2024年總能源耗用量為34,537.3 GJ,其中初級能源耗用1,216.73 GJ,占3.52%;次級能源耗用33,320.57 GJ,占96.48%。
2024年節能設備安裝率如下:照明設備100%(8,492盞)、空調45.11%(669台)、冰箱86%(6台)。
本校於2024年電力使用量為5,424,100KWh,實際減量值為21.2%。

水資源管理
本校以2010年為基期年,制定水資源減量目標,並透過多項措施提升用水效率。針對校內自來水用水,採用省水標章之省水器材、加強日常管線檢查與維護,以減少管線、設備漏水損耗。在多棟建築物設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如誠正大樓、思源樓及學生活動中心等,雨水經淨化後作為澆灌、池塘及消防用水。文薈樓頂樓設有中央逆滲透(RO)飲水系統之廢水回收水塔,收集產出之廢水,再利用於廁所清潔及澆灌。另即將興建教學研究大樓亦設計有廢水、雨水蒐集再利用系統,可進一步節省水費,同時降低污水處理費的支出。
2022至2024年全校用水度數由94,471度增至96,505度,人均用水度數由14.99度增至15.10度。

汙水與回收水處理
本校配合臺南市政府公告已完成公共污水下水道覆蓋區域的污水用戶接管,為遵循公共政策、避免放流水質不符合法規等情形,自108年起逐步編列約2千5百萬元的工程預算,開始施工。府城校區的主要建築物污水已於2024年2月25日納入市府下水道系統,並開始徵收污水下水道使用費、學舍「寰宇齋」已全面接管納管。除少數供水範圍內之校區外圍舊校舍區之污水接管工程尚未納管,計畫配合「校舍使用規劃」或同址「新建校舍規劃」時程,提編經費辦理污水納管,以符合法規要求。
近三年自來水用量由94,471m³ 增至96,505m³,回收水量於2024年增至255 m³,自來水回收率穩定維持在約0.2%至0.26%間,顯示本校積極推動水資源管理,回收水量與回收率有提升趨勢。

廢棄物處理
2024年全校有害事業廢棄物清理總量為2.9026公噸,有害事業廢棄物年總量因部分實驗室進行化學品報廢整理及實驗室災後化學品處理(感染性廢棄物除外)故較去年同期增加70%。目前積極落實實驗室未使用毒化物清零後依規定向環保主管機關辦理註銷(例:2023-2024年共辦理4件註銷);基於資源分享及減少不使用之化學品庫存,環安組設有化學品交流平台網頁,化學品源頭的減量有助於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也能避免丟棄造成的環境汙染;透過定期實驗室檢查與盤點,建請實驗室聯繫原購買商回收,使長期不使用之實驗室氣體鋼瓶減量;每年透過校內事業廢棄清除處理機制,配合清理實驗室報廢之過期化學品(例:2024年清理廢藥品77公斤)。

2024年實驗室感染性廢棄物整理較去年增加1.8%,各校區每月產出量控制在20公斤內,如有超量之行為,則提醒相關單位進行減量作為(針對實驗內容進行調整等)。
2024年廢棄物總量約為337.96公噸,其中一般事業廢棄物占335.06公噸,以一般垃圾為主;有害事業廢棄物占2.90公噸,主要為有機化合物且超過溶出標準之混合廢棄物,整體廢棄物處理顯示一般廢棄物占絕大多數。

垃圾回收與資源有效利用
為減少一般垃圾量,本校只在教學區域和辦公大樓設置垃圾桶或回收桶,住宿同學需自行攜帶垃圾至資源回收場分類。資源回收場設有紙容器清洗水槽,供回收餐盒等紙容器使用,並設置各類回收桶。資源回收物由校內分類回收桶送至資源回收場,並再次確認分類是否準確。回收數據和申報窗口設於環安組,近三年評比績優獲獎,2022至2024年臺南市資源回收申報獎及2022年惜用顧地球評比學校組優等。

此外,本校學生餐廳每月產出約 840 公斤廚餘,透過與牧場業者合作,定期回收作為豬飼料,將廚餘轉化為可再利用資源,提升校內有機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效益。其他精進措施包括,制訂「報廢品再利用處理要點」、使用枯木製作校園裝置藝術、利用舊鋼琴裝飾校園環境、水溝清淤土再利用於花圃種植、學生社團舉辦二手物交換市集和二手書展活動,透過公告欄、跑馬燈、網站和多媒體撥放器等途徑宣導師生自備環保筷和資源回收相關資訊,以及鼓勵辦公室設二次紙再利用與廢紙回收、牛皮紙袋及信封再利用、校內公文傳遞信封正反二面共有35格收件人欄可填寫( 可再利用達35次),並可自行下載封面檔案列印並粘貼新封面繼續使用等作為。

2024年起,每年辦理環境教育淨零綠生活講座及推廣活動,透向傳遞環保知識,提高教職員生對於減塑減廢的認識和關注,建立起綠色生活的風氣。
2022-2024年全校回收率分別為5.26%、4.92%和5.94%,顯示回收率有略微上升。

綠建築
本校共有2棟建築取得綠建築標章,分別為寰宇齋(原校友樓)及榮譽校區廢液儲存室。寰宇齋綠建築等級為「銀級」,指標項目為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環境、水資源及污水垃圾改善指標;榮譽校區廢液儲存室綠建築等級為「合格級」,指標項目為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及水資源指標,其採用岩棉金屬隔間板高性能綠建材(隔音性)建造。

未來將有3棟取得綠建築標章建築,如近期完工淑慎樓、施工中之府城校區教學研究大樓及規劃中之綜合活動大樓。其採用消耗最少地球能源及資源,具備採光好、通風佳、節能、省水、減碳、綠化等特色的生態、節能、健康之校園建築。並計畫取得綠化量、日常節能、室內環境、水資源及污水垃圾改善等指標認證。綠化量指標評估要項及運用手法為二氧化碳固定量,採用原生與複層植栽景觀設計,保留原生植栽與老樹。日常節能評估方面,建築物頂部設置太陽能熱水系統,節省能源消耗,並附加建築隔熱效果。室內照明採用低能耗與高明度燈具,提升照明效果;室內環境包含隔音、採光、通風及綠建材之選用;水資源採用雨水污水分流、節水器具及雨水再利用等手法,以達到銀級綠建築標準。
為強化校園永續建築與環境友善設施建置,本校積極推動綠建築設計與認證作業。目前已取得綠建築標章之場域為寰宇齋(原校友樓)與榮譽校區廢液儲藏室,分別榮獲銀級、合格級標章。

綠籬計畫
本校府城校區位處臺南市中西區市中心,早前配合校園開放政策,已移除多數圍籬。府城校區北側樹林街與西側慶中街路口,交通流量頻繁,且與慶中街民宅距離較近,為降低噪音與廢氣之影響,友善鄰里關係,選定樹林街與慶中街一隅空間,增設校園綠籬植栽,以綠美化校園角落環境為主要概念,兼具綠化、美觀、通透、生態、永續等理念。該計畫同時榮獲「113年教育部校園綠籬專案」大專校院組第2名,進一步推動社會對綠化與生態保育的關注。

2024年10月8日和10月9日共舉辦4場「綠籬植栽教學暨實作課程」,教導教職員生綠籬的修剪、移植及種植技巧,吸引了110名教職員及學生共同參與,其中更包含本校視障學生,並特別安排手語翻譯以確保無障礙參與。綠籬區域也成為校園植物課程教學場域,可帶領學生實地到綠籬區域進行實地考察,了解不同種類的植物和環境特點。本校於109-112學年度開設植物相關課程共32門及8場專業講座,涵蓋多個主題,包括環境保護、永續發展、生態調查、植物形態學、景觀生態學等,未來將持續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及講座活動,藉由綠籬計畫之推動,於校園場域內增加綠籬的物種多樣性,提高課程豐富度。
本校積極推動校園綠美化與友善環境理念,綠籬計畫榮獲「113年教育部校園綠籬專案」大專校院組第2名。2024年10月亦辦理4場綠籬植栽教學暨實作課程,強化師生綠色意識與實作能力。

綠色交通
本校積極響應政府運具電動化政策,2024年已汰換1台公務小客車為油電混合動力車,有助於減少碳排量;後續於公務車汰換作業時,將以採購電動車為主要選擇,以符應政府優先推動2030年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政策,俾達成運輸減碳之目標。

此外為鼓勵師生支持環境永續發展,致力推動低碳校園打造安全便利的交通環境,已積極協調市府於校園適當位置設置YouBike共享自行車方便府城及榮譽校區往返,並鼓勵師生多利用公共自行車作為日常通學的交通工具,共同體現綠色環保的永續精神。
校內交通車每週10班次、自行車位163個,供師生作為日常通學的交通工具,體現綠色環保的永續精神。
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本校設有「減少使用免洗餐具及包裝飲用水網頁宣導及填報專區」,供各一級行政單位辦理會議、訓練、活動等填報,總計112學年度共使用環保餐盒252個,減少使用包裝水475人次。校內學生餐廳廠商訂有用餐自備環保餐具等減價措施,業者已可提供循環容器餐盒供訂購。行政單位(環安組)備有環保餐盒可供借用,並鼓勵各單位自購使用。宣導教職員生於外送平臺訂餐不索取免洗餐具及購物用塑膠袋,學生餐廳及寰宇齋租賃餐飲店內用不提供塑膠吸管。

推動永續生活教育及淨零綠生活
2024年共計辦理2場教職員永續生活教育訓練講座,共計141人次參加。講座分別結合世界環境日,推廣永續綠生活,宣導淨零減碳的永續生活概念,後測參與者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度評分達86.7%;另宣導蔬食低碳愛地球,永續飲食樂生活,以植物性、在地當季為主選食材,減少肉製品、降低運輸和貯藏能源,有效減少碳排放,共同營造造永續友善環境,參與滿意度高達4.8分(1-5分) ,學習成效為前測平均80分,後測平均提升至88分。

為響應6月5日世界環境日,總務處環安組舉辦「環保新時尚,淨零綠生活」的教職員線上講座,從「環保即生活,環保如何時尚」的觀點切入,探討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包括食、衣、住、行、購、育樂等各個面向,提升參與的教職員對綠生活行動指引的認識,例如零浪費低碳飲食、以租代購、斷捨離整理原則等反思,提供如何搜尋適合自己的綠色飲食環保餐廳、綠色旅遊和環保集點等生活實用資訊,並透過行動指引的自我評量表,參與者可以檢視自己的「綠化」程度,共計112人次參加,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度評分非常滿意達86.7%。

社群分享 /

圖示:facebook 圖示:line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