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柳營濕地 生態深耕

有毒物種揭秘:從恐懼到知識,轉化為尖山埤的環境教育力量

2025-07-22
19.jpg
六份報告之調查與撰寫人員:蔡立宸、范智凱、謝承哲、蘇玶篁、蕭融桓

概述:
在 3 月 29 日至 3 月 30 日及 5 月 3 日至 5 月 4 日於尖山埤渡假村進行的兩次春季調查結束後,調查人員將結果加以統整,並挑選出其中六種有毒物種撰寫報告。報告內容包含物種的基本介紹、生活史、預防措施、遭遇時的應變方式及解毒方法。恐懼往往源自於對事物的未知,這些報告可提供給尖山埤渡假村作為環境教育活動的教材,協助大眾認識台灣淺山地區常見的有毒物種。透過了解其生態與行為,民眾便能正確應對,進而消除恐懼。

六種物種的簡述如下:


1.日本長腳蜂(Polistes japonicus):
外型特徵:體長14–18毫米,觸角末端黃褐色,胸背具黃色斑紋。
分布與生態: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幼蟲肉食性,成蟲訪花吸蜜,蜂巢為開放式、蜂室外露,材質為植物纖維。能捕食毛毛蟲等害蟲並協助授粉,屬益蟲。
預防與應變:穿淺色長袖衣物,避免使用香水等特殊氣味,留意蜂巢並勿驚擾。遭遇時勿揮打,保持冷靜並緩慢離開。
螫傷處理:取出螫針、清潔傷口並冰敷;可用抗組織胺減緩搔癢與腫脹。若出現暈眩、呼吸困難或過敏性休克,應立即就醫並施打腎上腺素。


2.斑翅長腳蜂(Polistes stigma):
外型特徵:體色黑褐,前翅末端有深色翅斑,胸部中央黑色,具細窄黃色弧線與側緣黃色縱帶,腹部有兩條黃色橫帶。
分布與生態:分布於台灣南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夏季較常見,族群小且稀少。幼蟲肉食性,成蟲訪花吸蜜,蜂巢為淡褐色圓盤狀,具偏心柄,通常由單一蜂后建巢。
預防與應變:穿淺色長袖衣物,避免香味,注意蜂巢並勿驚擾。遭遇時冷靜緩慢離開,勿揮打。
螫傷處理:取出螫針、清潔冰敷,必要時用抗組織胺減輕症狀,嚴重者應立即就醫。

3.
黑尾虎頭蜂(Vespa ducalis):
外型特徵:工蜂體長24–32毫米,蜂后約37毫米。頭部橙黃,觸角紅褐,前足脛節暗黃,前胸背板黑褐色,第1、2腹節橙黃且端部有黃色環紋,第3節以後黑色。
分布與生態:分布於低至中海拔山區,常築巢於土穴、石穴或樹洞,肉食性,攻擊其他蜂巢取食幼蟲蛹,也吸食腐果。
預防與應變:穿淺色光滑衣物,避免深色及香味,勘察場地避免刺激蜂群。遭遇時保持冷靜,不揮打,緩慢離開並保護頭部。
螫傷處理:清潔傷口、冰敷,可能需抗組織胺治療,嚴重過敏應立即就醫並施打腎上腺素。

4.
榕透翅毒蛾(Perina nuda):
外型特徵:成蟲雌雄異型,雄蟲前翅脫鱗後透明,雌蟲乳白色帶稀疏黑鱗。幼蟲頭後兩側有紅色突起,腹部1–2節有褐色毛叢,低齡幼蟲紅黃黑相間,後期轉為白色帶深色背紋。
分布與生態:分布於低海拔,寄主為榕屬植物,成蟲5–11月活動,幼蟲以榕葉為食,卵及幼蟲越冬,一世代約50天,一年多代。
預防與應變:戶外穿長袖長褲,避免接觸幼蟲及其毛,避免進入榕樹密集區。幼蟲落身上輕撥離開。
接觸反應與處理:接觸幼蟲毛可能引起紅腫、癢痛及過敏反應,應立即以肥皂水清洗,症狀嚴重應就醫。

5.
褐點綠刺蛾(Thespea virescens):
外型特徵:體長約2–3公分,頭胸部綠色,腹部褐色,前翅綠色帶褐色斑點,後翅褐色。幼蟲縱向淺綠與淺藍相間條紋,頭部附近有大黑斑,身覆有有毒毛叢。
分布與生態:分布於台灣低海拔森林邊緣,成蟲除冬季外常見,幼蟲寄主為禾本科植物,對竹子有害,4–7月危害較重。
預防與應變:戶外穿長袖長褲,避免接觸刺毛及茂密樹叢,竹子受害時可用燈誘殺。幼蟲落身上輕撥離開。
接觸反應與處理:接觸毒毛可引紅腫、刺痛及過敏,應立即用清水沖洗,症狀嚴重須就醫。

6.
龜殼花(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外型特徵:中型毒蛇,體長可達150公分,頭三角形,頭頂有斑紋,眼後有黑褐色縱帶。體背褐色或黃褐色,具大型黑色斑塊,邊緣有黃色細紋,斑塊常連成波浪狀。
分布與生態:廣泛分布於台灣中低海拔淺山地區及耕地果園,最高可達海拔2000公尺。肉食性,捕食鼠類、蛙類及蜥蜴。全年可見,冬季較少。
預防與應變:避免進入視線不佳的草叢、落葉堆或灌叢,穿長袖長褲與雨鞋,探路用木棍驅蛇。遭遇勿挑釁,冷靜緩慢離開。
咬傷處理:勿吸吮或切開傷口,使用彈性繃帶包紮近心端,並立即就醫。抗血清應於4小時內施用,劑量1–4瓶。

社群分享 /

圖示:facebook 圖示:line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