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名稱:尖山埤夏季生態調查
活動地點:尖山埤渡假村
活動日期:8/5~8/7
調查人員:范智凱、蔡立宸、謝承哲、蘇玶篁
撰寫:蕭融桓
活動概述:
國立台南大學高教深耕計畫旗下子計畫B-5「柳營濕地‧環教深耕」結合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致力打造具教育價值與永續影響力的實踐平台,並與尖山埤環境學習中心及新山國小密切合作,共同推動在地生態保育與教育發展。
研究團隊於2025年8月5日至8月7日,在尖山埤水庫進行夏季生態調查,涵蓋森林、環湖地帶等多樣棲地。調查旨在掌握區域內優勢物種的組成與生態特性,進一步釐清淺山地區的生態結構與物種分布情形。本次調查包含了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類、節肢動物等陸生動物。調查期間記錄到多種具指標性與保育價值的物種,以下是特色物種的發現與介紹。
1.瀕臨絕種的神獸——臺灣穿山甲
全世界現存的八種穿山甲,都分布於非洲與亞洲,如今牠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而臺灣就有其中之一——臺灣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臺灣穿山甲屬於鱗甲目(Pholidota)穿山甲科(Manidae)穿山甲屬(Manis),是中華穿山甲的特有亞種,只分布於臺灣,也是最具特色的本土哺乳動物。牠們全身覆蓋著堅硬的鱗片,舌頭又細又長,專門伸進螞蟻或白蟻的巢穴裡覓食,連排泄物的顏色都會隨食物改變,堪稱「吃什麼、拉什麼」的代表。平時,穿山甲行動緩慢,卻能憑著短而有力的前肢輕鬆挖洞、攀爬。一旦遇到危險,牠們會把身體蜷縮成一團,成為最佳防禦。
然而,這樣獨特又溫和的動物,卻長期受到人類捕捉。牠們的皮被製成皮革,鱗片被當成藥材,再加上棲地破壞與外來物種威脅,生存壓力與日俱增。如今,臺灣穿山甲在國內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在國際上,牠的原種——中華穿山甲,更被IUCN列為「極度瀕危」,再下一級就是「野外滅絕」。
守護穿山甲,不能只靠專家或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全民關心。拒絕購買穿山甲相關製品、不私自飼養,就能讓這些「移動裝甲」繼續在臺灣的山林中生存,成為我們與自然共存的美好見證。
2.森林裡的工程師——小啄木
在臺灣,啄木鳥科共有五個物種,而這次調查中我們發現了最常見的小啄木(Yungipicus canicapillus),屬於鴷形目(Piciformes)啄木鳥科(Picidae)姬啄木屬(Yungipicus)。牠們全年都留在臺灣的中低海拔闊葉林裡,不會隨季節遷徙,以木頭內的昆蟲為食。
啄木鳥捕食樹內昆蟲時,看似隨意的啄擊,其實暗藏巧思。牠的下喙比上喙略長,啄下去的力道會傳到下顎而不是頭骨,保護腦袋不受衝擊。舌頭又長又靈活,表面有黏液和倒鉤,可以輕鬆伸進樹幹縫隙,把小昆蟲勾出來。抓樹時,牠用兩趾向前、兩趾向後的腳爪穩穩抓住樹幹,再配合尾羽撐住身體,啄食時顯得既穩定又輕鬆。
多數鳥類只透過鳴唱來求偶,然而啄木鳥還會透過敲擊聲來求偶,牠們會規律地在短時間內快速敲擊木頭以吸引異性的青睞。雄性通常負責大部分的挖掘巢洞工作,但在孵卵、護巢與餵養幼鳥方面兩性的貢獻相當。有研究認為雌性在繁殖前期需要累積產卵所需的蛋白質和養分,因此挖掘的負擔相對較低。
啄木鳥還在森林生態系中扮演關鍵角色,是典型的生態工程師。牠們挖出的樹洞不僅提供給自己居住與育幼,使用完後還可留給其他鳥類、哺乳類和兩棲類使用。在北美洲的部分森林中,甚至高達九成的樹洞都是由啄木鳥啄出來的,可見啄木鳥作為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對於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此外,研究也指出,都市化程度越高,啄木鳥的多樣性越低;而啄木鳥多樣性與整體森林鳥類多樣性呈正相關,因此牠們也可以作為評估森林生態系健康的重要指標。
3.分類學家的難題——臺灣草蜥
臺灣草蜥(Takydromus formosanus)屬於有鱗目(Squamata)、正蜥科(Lacertidae)、草蜥屬(Takydromus)。
草蜥屬廣泛分布於東亞地區,目前已知有二十多種,多數具有瘦長的身體和特別細長的尾巴,有助於在草叢間靈活穿梭。這個屬的成員具有高度的特有性,許多種都是島嶼特有種,分布於日本、臺灣,以及東太平洋沿岸群島。而本次調查所發現到的台灣草蜥,即是臺灣特有種,僅分布於臺灣西部地區,常見於草地,以小型節肢動物為食。在外觀特徵上,其頦下鱗有三對、鼠蹊孔有兩對。
值得一提的是,草蜥屬因外觀類似,其分類史可謂爭議不斷,這也是現今學者們正在努力釐清的議題。說不定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就還有新的草蜥物種,等著我們去發現。
4.夜裡的獨特鳴聲——巴氏小雨蛙
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四種小雨蛙,其中之一就是巴氏小雨蛙 (Microhyla butleri),屬於無尾目(Anura)、狹口蛙科(Microhylidae)、姬蛙屬(Microhyla)。牠身材小巧,顏色棕中帶灰,和其他種小雨蛙十分相似,但皮膚佈滿疣狀小顆粒,是最明顯的「身份標記」。
牠們喜歡在潮濕的草地或落葉堆裡活動,夜間最活躍,吃小型節肢動物維生。繁殖季節時,雄蛙會在水邊發出類似鴨子鳴叫,但更為急促的聲音,以吸引雌性前來交配,以延續下一代。
過去巴氏小雨蛙曾列為保育類,後因族群穩定,於 2008 年除名。雖然數量穩定,但牠們仍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5.美麗的錯誤——琉璃粗腿金花蟲
琉璃粗腿金花蟲(Sagra femorata)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金花蟲科(Chrysomelidar)粗腿金花蟲屬(Sagra)。由於體色多變,他們曾經被誤認為是不同物種,導致同物異名(synonym)的情形非常嚴重。
這種金花蟲最吸睛的地方,就是那膨大的後腿,有人可能會以為如此強壯的後腿是用於跳躍的,其實在雄蟲的世界中,這是用於種內競爭,也就是用於爭奪配偶與地盤的殺手鐧。兩性的腿節都有棘刺,其中雄性在腿節末端還長有較大的棘刺與較深的凹槽,雌性則無,這就是所謂的兩性異形(sexual dimorphism)。
在臺灣,琉璃粗腿金花蟲特別偏好豆科的山葛(Peraria montana)。雌蟲會在啃食過的莖裡產卵,幼蟲與蛹期都在其中完成,最後留下鼓起的蟲癭。
原產於東南亞與中國南方的琉璃粗腿金花蟲,已經在臺灣出現,屬於外來入侵種。至於牠們是否會對山葛或其他植物、農作物造成危害,目前仍待持續觀察與研究。
6.我不是螢火蟲——紅螢科
紅螢科 (Lycidae) 屬於鞘翅目 (Coleoptera),外型與螢科 (Lampyridae) 相似,但顏色多為鮮豔的紅橘色。牠們的體液含有苦味化學物質,遇到掠食者時還會散發刺鼻氣味,讓掠食者不敢輕易靠近。鮮豔的體色就像警告標誌,告訴掠食者「別碰我」。
有趣的是,有些同樣「不好吃」的昆蟲,會長出和紅螢很像的顏色和花紋,這種現象稱為「穆勒擬態(Müllerian mimicry)」,可以理解成「大家一起穿同一套制服,讓掠食者很快學會不要吃你們」。在某些地方,甚至會出現好多種不同物種長得像紅螢、共用這種「制服」,形成一個「擬態環(mimicry ring)」——就像昆蟲界的互助聯盟,每個物種都能分擔被捕食的風險,只要掠食者學會避開其中一種,就會避開整個群體 。
這次調查記錄了多種具代表性的動物,從穿山甲、啄木鳥、紅螢,到鳴聲酷似鴨子的巴氏小雨蛙,每一個物種都在生態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未來,我們將持續透過調查與教育推廣,深化大眾對在地生態的理解與關注,讓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只停留在學術界,更能成為全民共同的行動。
參考資料:
- 祁偉廉. (2008)。台灣哺乳動物。天下文化.。
- David Allen Sibley(2021)。身而為鳥:從飛翔、築巢、覓食到鳴唱,了解鳥的一舉一動,以及其中的道理(吳建龍 譯)。大家出版。(原著出版年:2020)
- 向高世. (2008)。台灣蜥蜴自然誌。大樹。
- 江志緯、曾志明與凃昭安. (2021)。自然生活記趣:臺灣蜥蜴特輯。印斐納禔國際精品有限公司。
- 楊懿如與李鵬翔. (2019)。台灣蛙類與蝌蚪圖鑑。貓頭鷹。
- IUCN SSC PANGOLING
- Jared Lloyd. (2017, October 13). Woodpeckers: The Enginners of Ecosystems. americanforests.org.https://www.americanforests.org/article/woodpeckers-the-engineers-of-ecosystems/
- Kilham, L. (1979). Courtship and the pair-bond of Pileated Woodpeckers. The Auk, 96(3), 587-594.
- Mikusiński, G., & Angelstam, P. (1998). Economic geography, forest distribution, and woodpecker diversity in central Europe. Conservation biology, 12(1), 200-208.
- Walsh, E. S., Vierling, K. T., Strand, E., Bartowitz, K., & Hudiburg, T. W. (2019). Climate change, woodpeckers, and forests: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modeling needs. Ecology and evolution, 9(4), 2305-2319.
- ARNOLD, E. N. (1997).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grass lizards, Takydromus (Squamata: Lacertidae).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19(2), 267-296.
- Katsuki, M., Yokoi, T., Funakoshi, K., & Oota, N. (2014). Enlarged hind legs and sexual behavior with male-male interaction in Sagra femorata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Entomological News, 124(3), 211-220.
- Eisner, T., Schroeder, F. C., Snyder, N., Grant, J. B., Aneshansley, D. J., Utterback, D., ... & Eisner, M. (2008). Defensive chemistry of lycid beetles and of mimetic cerambycid beetles that feed on them. Chemoecology, 18(2), 109-119.
- Moore, B. P., & Brown, W. V. (1981). Identification of warning odour components, bitter principles and antifeedants in an aposematic beetle: Metriorrhynchus rhipidius (Coleoptera: Lycidae). Insect Biochemistry, 11(5), 493-499.
- Linsley, E. G., Eisner, T., & Klots, A. B. (1961). Mimetic assemblages of sibling species of lycid beetles. Evolution, 15(1), 15-29.
- Motyka, M., Kampova, L., & Bocak, L. (2018).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Müllerian mimicry in aposematic Dilophotes: evidence for advergence and size-constraints in evolution of mimetic sexual dimorphism. Scientific Reports, 8(1), 3744.
- Motyka, M., Bocek, M., Kusy, D., & Bocak, L. (2020). Interactions in multi-pattern Müllerian communities support origins of new patterns, false structures, imperfect resemblance and mimetic sexual dimorphism. Scientific Reports, 10(1), 11193.